細菌性陰道病的發生是由于陰道菌群失調,乳酸桿菌減少而導致其他病原如加德納菌、各種厭氧菌、彎曲弧菌等的大量繁殖,細菌性陰道病實際上是以加德納菌為主的一種混合感染。自1954年報道以來,因對其病原認識的不清而曾稱為嗜血桿菌陰道炎、棒狀桿菌陰道炎和非特異性陰道炎,直至1984年在瑞典的專題國際會議上正式命名為細菌性陰道病。
據調查,在1078例尖銳濕疣病例中,合并細菌性陰道病65例,在女性尖銳濕疣病例中占9.2%。
約有10~50%的患者無任何癥狀。有癥狀者多訴白帶增多,有味,可伴有輕度的外陰瘙癢或燒灼感。體格檢查可見白帶為均勻一致的量較多的稀薄白帶,陰道粘膜無紅腫或充血等炎癥表現,無滴蟲、念珠菌或淋菌感染。清潔度多為Ⅰ度。
無癥狀的細菌性陰道病患者易被忽視,以下4項中符合3項者即可診斷細菌性陰道病,其中線索細胞陽性必備。
①陰道分泌物為均勻一致的稀薄白帶。
?、陉幍纏H值大于4.5(由于厭氧菌產氨所致)。
③氨試驗陽性,取少量陰道分泌物于玻璃片上,加入10%氫氧化鉀液1~2滴,若產生一種爛魚樣腥臭味即為陽性。
?、芫€索細胞陽性,懸滴法在高倍顯微鏡下見到20%以上的線索細胞。線索細胞即陰道脫落的表層細胞表面貼附大量顆粒狀物(即加德納菌等),使細胞邊緣不清。
治療細菌性陰道病主要用甲硝唑或克林霉素。全身用藥時,甲硝唑500毫克, 每日2次,共用7日,有效率可達98.8%;或克林霉素300毫克,每日2次,共用7日,有效率達94%。局部用藥時,甲硝唑200毫克, 置于陰道內,共用7日;或2%克林霉素膏劑300毫克,涂擦陰道,共用7日。療效較口服略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