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顯示,美國有超過15%的大學生抑郁;臺灣基金會**一份調查報告顯示,臺灣有接近2成比例大學生,出現明顯憂郁情緒,相當于每5個大學生就有一個“關在藍色大門里”,需要專業協助甚至就醫接受治療。也許有很多人會疑惑,大學生是多么朝氣蓬勃的一群人啊,怎么也會成為抑郁“專業戶”呢?專家表示,大學生抑郁除了與當前學業、就業這類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點問題有重要關聯外,人際關系和戀愛問題也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大學生抑郁癥有何病因
一、學業壓力:大學生的角色依然是學生,而學生的主業就是學習。大學課程并非外人想象般輕松,除了專業課外,各類外語考級、考研是大學生為將來就業打造的一塊塊“敲門金磚”,這也為自己增加了不小的學業壓力。
二、就業壓力: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大背景下,國內職場就業前景更是不容樂觀,據**網站一項不完全統計,大學生就業滿意度調查中,滿意度**的是國家機關、事業單位,滿意度**的是民營企業,而民營企業卻恰恰是大學生就業的主要方向。理想與現實的沖突,讓大學生們普遍對前途感到茫然,進而形成巨大的心理壓力,從而引發大學生抑郁癥出現。
三、人際交往壓力:對新環境的不適應和社交不適,是一種不容忽視的大學生抑郁癥原因。80后、90后大學生普遍是獨生子女,在家都是嬌生慣養,為人處事更多是為自己打算,很難適應集體生活。另一方面,有些大學生常常還要為同學、老師的人際關系而煩躁,因此抑郁的大學生不在少數。
四、感情問題:大學校園里遭遇戀愛和性問題困擾的大學生不在少數。大學階段是性心理發育的關鍵時期,大學生很容易在愛情的挫折下心理苦悶,出現大學生抑郁癥,甚至出現更為嚴重的心理問題,如自殺、沖動、傷人等。
專家專家指出,早期抑郁癥更傾向于輕度心理障礙,容易被忽視,錯過較好治療時機。一旦發展到后期,患者會出現明顯的抑郁心境,頻頻產生自殺的觀念和行為,給患者和家人帶來極大的軀體和精神的痛苦。因此,一旦疑似有抑郁癥狀,患者及家人需高度重視,及時去精神衛生機構進行專業診斷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