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陽市中醫醫院是國家三級甲等中醫院、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綿陽醫院、成都... [ 詳細 ]
辨證論治是中醫治病的靈魂
時間:2012-11-09 16:00來源:求醫網
中醫的“癥狀”,一般是指患者自身察覺到的各種異常感覺,或由醫生的眼、耳、鼻、指等感覺器官所直接感知的,機體病理變化的外部表現。中醫的“證”,一般來講是機體在疾病發展中的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由于它包括了病變的部位、原因、性質以及邪正關系,反映出疾病發展過程中某階段病理的變化本質,因而它比癥狀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確地揭示疾病的全貌。所謂辨證,就是在四診、八綱的基礎上,把疾病過程中具有規律性的一系列證候系統地進行敘述,作為識別疾病,探求病因,審察病機,確定病位和疾病發展趨勢的一種診斷方法。所謂辨證論治,就是運用中醫理論指導臨床觀察分析疾病、診斷治療疾病的方法和原則。
辨病與辨證,都是認識疾病的過程。辨病即是對疾病的辨析,以確定疾病的診斷為目的,從而為治療提供依據;辨證是對證候的辨析,即將望、聞、問、切四診所收集的材料,包括病人當時的癥狀和體征,進行綜合分析,然后歸納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的思維過程。是以確定證候的原因、性質和病位為目的,從而根據證來確立治法,據法處方以治療疾病。辨病與辨證都是以病人的臨床表現為依據,區別在于一為確診疾病,一為確立證候。
論治的過程是處理疾病的思維過程,即根據辨出的證,確定相應的治療原則和方法技術,并進一步確定相應的藥物方劑或穴位配伍。辨證是論治的前提和先決條件,論治是對辨證正確與否的檢驗。
病和證的關系,表現在同一疾病可以出現不同的證,這叫“同病異證”;而不同的疾病又可出現相同的證,這叫“異病同證”。如感冒一病,有因風寒束表和風熱犯表的差異,從而有風寒證與風熱證的不同;同屬風寒襲表,由于體質差異,又有表實證與表虛證的不同。由于證是疾病過程中某一階段或某一類型的病理概括,具有時空性,故一種病可能有多種證,一種證也可能存在于多種疾病中。因此,中醫學的辨證思維中,非常強調“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
所謂同病異治,是指同一種疾病,由于發生在不同的患者身上,或處在疾病發展的不同階段,或發病的時間、地域不同,或病人的體質差異,所造成的病理變化不同,故反映出的證就不同,因而治療也就有差異。如臨床最常見的感冒,可因其病因病機和病人體質的不同而分風寒感冒、風熱感冒、暑濕感冒、陰虛感冒、氣虛感冒等不同的類型,而臨床上表現出來的證是不相同的,證不同,治療自然有異。故感冒有辛溫解表、辛涼解表、清暑祛濕解表、滋陰解表、益氣解表等相應的治法,而不是一方通治。這也是患者所說的某些抗感冒的中成藥部分患者吃了效好而另一部分患者吃了則效差或無效的道理之所在。所謂異病同治,是說幾種不同的疾病在其發展變化過程中,若出現大致相同的病理變化,形成大致相同的證,則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藥來治療。如胃下垂、腎下垂、陰挺、脫肛等不同的病變,在其發展變化過程中,可能出現大致相同的“中氣下陷”的病理變化,形成大致相同的證,故皆可用補益中氣的方法來治療,方用補中益氣湯有效。這就是異病同治。
所以,臨床上通過辨病思維來確診疾病,對某一病的病因、病變規律和轉歸預后有一個總體的認識;再通過辨證思維,根據該病的當時的臨床表現和檢查結果來辨析該病目前處于病變的哪一階段或是哪一類型,從而確立當時該病的“證候”,然后根據“證候”來確定治則治法和處方遣藥。即通常所說的“先辨病,再辨證”,“以辨病為先,以辨證為主”的臨床診治原則。
在論治階段,中醫遣方用藥也是有講究的,根據辨證結果,確立了治法方藥以后,具體到每一位藥物的選擇,也要遵循一些原則。方劑組方,有君、臣、佐、使的不同,同時要考慮患者的年齡、性別、體重、體質特點、疾病類型、發病季節、病因病機、藥物特性、藥力強弱、毒性大小、劑量的多少、煎服方法、調攝護理等多種因素,才能最后確定臨床用藥,而這個過程的工作只有具有專業知識的醫生才能完成,一般的患者是無法做到的。以治咳嗽為例,經常有患者給我講,他因為咳嗽,在藥店買了好幾種止咳藥吃,越吃越咳,不知道什么原因,別人吃了有效,而自己吃了則無效。其實道理很簡單,俗話說“吃藥不對方,哪怕用船裝”,藥不對癥,當然無效。咳嗽,既是獨立性的疾證,又是肺系多種疾病的一個臨床癥狀,病因有外感和內傷之分,外感咳嗽有風寒、風熱、燥熱的不同;內傷咳嗽又有肝火、痰濕、痰熱、肺虛等的區別,病機為邪氣干肺,肺失宣降,肺氣上逆,發為咳嗽。病位在肺,但與肝、脾、腎等密切相關。辨證當分外感與內傷。外感新病屬于邪實,治應祛邪利肺;內傷久病多屬邪實正虛,治應祛邪止咳,扶正補虛,分別主次處理。咳嗽的治療,除直接治肺外,還應治脾、治肝、治腎等整體治療。如此專業、復雜的辨證論治過程,普通患者又怎能掌握?引起咳嗽的原因不同,治療的方法當然不同,市面上治療咳嗽的藥品有數百個品種,哪一個品種適合你?作為普通的患者是分不清的,疾病的寒熱虛實和輕重緩急患者是無法自行判斷的,只有醫生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近日診治一患者,因受涼后咳嗽,咯清稀泡沫痰涎,咽喉癢痛,鼻塞流清涕,他聽人講川貝是治咳圣藥,就自購蛇膽川貝液數盒口服,結果是越吃越咳,病情加重。殊不知此證系外感咳嗽之風寒襲肺證,治須疏風散寒,宣肺止咳。而蛇膽川貝液是清熱化痰的中成藥,主要用于肺熱咳嗽,痰多,氣喘,胸悶,咳痰不爽或久咳不止。患者沒有分清咳嗽的寒熱屬性,也沒有注意所服藥品的適應癥,用清熱化痰藥來治療風寒咳嗽,顯然是不適宜的,無異于雪上加霜,病情加重那是肯定的。
中醫治病,除了講究辨證論治、理法方藥的一致以外,還非常注重調攝護理,講究飲食宜忌,如發熱病人忌食膏粱厚味,咳喘患者忌食鹵、臘、煙熏食品等等,均是被臨床驗證切實可行,行之有效的調護方法。
李小姐根據電視上的健康講座所介紹的處方治病,導致病情加重,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她忽略了以下幾個問題:1、任何一個處方治病,都有特定的適應癥,都是針對某類特定的病因而立法處方,若要用該方治病,**先辨證論治,以求得理、法、方、藥的一致,對癥方可使用,否則藥不對癥,用之無效。2、對自己所患疾病沒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僅憑癥狀相似就冒然服藥,處置太輕率。3、處方是固定的,而疾病是變化的。固定的處方怎能去適應變化了的疾病?處方中藥物的特性、毒性大小、劑量、煎服方法、調攝措施都會對療效產生影響,而患者的性別、年齡、體質、體重、情緒、疾病所處的病理階段和病情嚴重程度也都會對療效產生影響,這一切的協調處理只有具備專業知識的醫生才能完成,患者是不具備這個能力的,因此,我們不主張患者自行選方服藥,而應在醫生的指導下服藥治療。
根據以上的論述可以看出,中醫治療一個疾病,從疾病的診斷、辨證、立法、處方、選藥、煎制,直到患者服藥、調攝護理,是一個專業、嚴謹、規范、復雜多變的一個過程,中醫治病的靈魂就在于辨證論治,一人一方。這是中醫能取得卓越療效,得以傳承至今的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