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市婦幼保健院是全市單獨一所集醫療、保健、科研與教學為一體的三級甲等婦幼保健專科醫院,是上海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上海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 [ 詳細 ]
手足口病預防知識
時間:2012-11-06 13:46來源:求醫網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常見傳染病,以嬰幼兒發病為主.大多數患者癥狀輕微,以發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皰疹為主要特征.少數患者可并發無菌性腦膜炎,腦炎,急性弛緩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個別重癥患兒病情進展快,易發生死亡.少年兒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發病,但能夠傳播病毒.引起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包括腸道病毒71型(EV71)和A組柯薩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EV71感染引起重癥病例的比例較大.腸道病毒傳染性強,易引起暴發或流行.為指導各地做好手足口病的預防控制,制定本指南。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主要有腸道病毒中的柯薩奇病毒A組16、4、5、7、9、10 型, B組2、5、13 型;埃可病毒和腸道病毒71型(EV71),其中以腸道病毒71型(EV71)及柯薩奇病毒A組l6型最為常見。
腸道病毒適合在濕,熱的環境下生存與傳播,對乙醚,去氯膽酸鹽等不敏感,75%酒精和5%來蘇亦不能將其滅活,但對紫外線及干燥敏感.各種氧化劑(高錳酸鉀,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滅活病毒.病毒在50℃可被迅速滅活,但1mol濃度二價陽離子環境可提高病毒對熱滅活的抵抗力,病毒在4℃可存活1年,在-20℃可長期保存,在外環境中病毒可長期存活.
年,我國發生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和皰疹性咽峽炎流行,監測哨點共報告例病例。當年共發生重癥病人405例,死亡78例,大多數5歲以下的幼兒。重癥病例的并發癥包括腦炎、無菌性腦膜炎、肺水腫或肺出血、急性軟癱和心肌炎。
人是腸道病毒單獨宿主,患者和隱性感染者均為本病的傳染源.腸道病毒主要經糞-口和/或呼吸道飛沫傳播,亦可經接觸病人皮膚,粘膜泡疹液而感染.是否可經水或食物傳播尚不明確.發病前數天,感染者咽部與糞便就可檢出病毒,通常以發病后一周內傳染性最強.
手足口病傳播途徑多,嬰幼兒和兒童普遍易感。做好兒童個人、家庭和托幼機構的衛生是預防本病染的關鍵。
個人預防措施
1. 飯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給兒童洗手,不要讓兒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觸患病兒童;
2. 看護人接觸兒童前、替幼童更換尿布、處理糞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處理污物;
3. 嬰幼兒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應充分清洗;
4. 本病流行期間不宜帶兒童到人群聚集、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注意保持家庭環境衛生,居室要經常通風,勤曬衣被;
5. 兒童出現相關癥狀要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居家治療的兒童,不要接觸其他兒童,父母要及時對患兒的衣物進行晾曬或消毒,對患兒糞便及時進行消毒處理;輕癥患兒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療、休息,以減少交叉感染。
預防控制措施
1. 疾病流行期間,醫院應實行預檢分診,并專辟診室(臺)接診疑似手足口病人,引導發熱出疹患兒到專門診室(臺)就診,候診及就診等區域應增加清潔消毒頻次,室內清掃時應采用濕式清潔方式;
2. 醫務人員在診療、護理每一位病人后,均應認真洗手或對雙手消毒;
3. 診療、護理病人過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儀器、物品等要擦拭消毒;
4. 同一間病房內不應收治其他非腸道病毒感染的患兒。重癥患兒應單獨隔離治療;
5. 對住院患兒使用過的病床及桌椅等設施和物品**消毒后才能繼續使用;
6. 患兒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糞便及其污染的物品要進行消毒處理; 重者隔離
7. 醫療機構發現手足口患者增多或腸道病毒感染相關死亡病例時,要立即向當地衛生行政部門和疾控機構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