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雜的前列腺術后尿失禁
時間:2019-09-04 10:01來源:求醫網
前列腺因良性或惡性疾病行手術治療后而發生的尿失禁,稱之為前列腺術后尿失禁。通常是由于膀胱逼尿肌或/和尿道括約肌功能障礙引起,最常見的尿失禁類型為壓力性尿失禁和急迫性尿失禁。
No.1流行病學——行前列腺治療性切除術
引發的尿失禁概率
良性前列腺增生癥行經尿道前列腺電切除術(traurethralresectionoftheprostate,簡稱TURP)后尿失禁的發生率大約為1%。
前列腺癌治療性切除術后最主要的并發癥之一是尿失禁。前列腺治療性切除術拔除氣囊尿管后近期內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尿失禁,術后3個月控尿者可達44.1%,6個月為74.7%,12個月以后為83.8%,一般認為術后1年仍有尿失禁者可診斷為前列腺術后尿失禁。
Walsh報道,恥骨后治療前列腺切除(radicalretropubicprostatectomy,簡稱RRP)術后尿失禁發生率為8%,92%的患者可以完全控制排尿,當然這與手術技巧和病人的選擇有密切關系。其尿失禁類型一般為壓力性尿失禁(嚴重時稱完全性尿失禁)和急迫性尿失禁。
No.2發病機制——男性的控尿機制和解剖基礎
男性正常尿控需要有穩定的和順應性良好的膀胱、功能良好的尿道括約肌及正常的神經支配。正常的膀胱在儲尿時處于低壓狀態,且沒有不隨意收縮,而功能良好的括約肌能夠抵抗腹壓的增加避免漏尿。
通常我們將尿道括約肌分為內外兩部分,即尿道內括約肌和尿道外括約肌。
尿道內括約肌包括:膀胱頸、前列腺、前列腺尿道至精阜水平,它受來自盆腔的副交感神經纖維支配。前列腺切除后,內括約肌的控尿作用消失,只有外括約肌來防止漏尿。
外括約肌從精阜水平到尿道球部近端,它包括:起密封作用的尿道粘膜皺褶、由平滑肌和慢收縮橫紋肌組成的括約肌、肛提肌等快反應骨骼肌系統及起支持作用的筋膜系統。外括約肌的各個組分分別接受副交感神經及軀體神經的支配。
總之,外括約肌的控尿作用需要各組分及支配神經完整性配合,其中平滑肌和慢收縮橫紋肌構成的括約肌起主要作用,而尿道周圍骨骼肌的收縮起輔助作用,支配平滑肌和骨骼肌的神經受損會間接的促進前列腺切除術后的尿失禁。
——前列腺術后尿失禁的發病機制
前列腺手術方式不同,發生尿失禁的機制也各異。但多數與下列三種因素有關:
1.尿道固有括約肌的損傷造成尿道括約機制功能下降
2.不穩定膀胱
3.膀胱出口梗阻
前列腺術后,尤其是前列腺治療性切除術后,主要依靠膀胱頸尿道吻合口至遠端膜部尿道括約肌產生控尿作用。前列腺術后能否良好控尿與尿道功能性長度和最大尿道閉合壓有關。
另一個問題是膀胱過度活動的原因,如果前列腺術后不穩定膀胱持續存在提示膀胱壁因梗阻或其他疾病而造成長期性損害,這種損害可能與術前本身存在的一些疾病有關,如腦血管疾病、神經系統疾病甚至為逼尿肌老化等。大約有一半的膀胱出口梗阻患者術前就有不穩定膀胱的存在,而90%病人解除梗阻后其不穩定膀胱癥狀將消失,所以前列腺術后不穩定膀胱持續存在也是前列腺術后尿失禁常見的原因之一。
前列腺術后膀胱出口梗阻多與膀胱尿道吻合口(治療性術后)狹窄有關。這種瘢痕性狹窄不但造成膀胱出口梗阻,導致排尿困難,由于尿道的瘢痕化,尿道粘膜的閉合機制消失,也是造成尿失禁的主要原因。當然,TURP術后,殘余腺體、膀胱頸攣縮及尿道狹窄也是造成膀胱出口梗阻的原因。
以下對各種術式可能產生的尿失禁類型和發生機制作一簡述。
損傷尿道外括約肌
TURP指經尿道通過電切鏡將前列腺切除,手術中以精阜為標志,其遠端為尿道外括約肌。由于尿道后壁有精阜作為標志,定位準確。而尿道前壁因為無確切的標志定位,如經驗不足者常于尿道前壁11點~2點損傷尿道外括約肌。
膀胱出口梗阻和不穩定膀胱
TURP術后發生尿失禁的其他原因還有膀胱出口梗阻和不穩定膀胱。前者主要為前列腺組織尚未切盡,梗阻未解除而造成急迫性尿失禁或充溢性尿失禁;后者是術后單純因不穩定膀胱所致的急迫性尿失禁,產生的原因是多因素的,術前就存在不穩定膀胱是主要原因,手術近期內可能與后尿道損傷刺激有關,遠期可能為逼尿肌功能改變所致,多數與手術本身無關。
前列腺尖部尿道撕脫、損傷嚴重
恥骨上或恥骨后前列腺摘除術早期多為急迫性尿失禁并在術后數周內逐漸消失。如由于前列腺術后后尿道的括約肌功能嚴重喪失,主要依靠尿道膜部壁內橫紋肌、平滑肌以及尿道周圍的橫紋肌產生控尿作用。手術中造成前列腺尖部尿道撕脫,或損傷嚴重,可造成嚴重的壓力性尿失禁,甚至完全性尿失禁。
前列腺和后尿道完全切除
前列腺癌治療性切除術后尿失禁主要與前列腺和后尿道完全切除有關,如前列腺尖部尿道游離并切除過長,功能性尿道長度變短,一般會發生嚴重的壓力性尿失禁或完全性尿失禁。
前列腺治療性切除術后尿失禁是該手術的主要并發癥之一,為避免或減輕尿失禁的發生,對手術進行了很多改進,其中包括采用膀胱壁瓣膜卷管形成人工后尿道,盡量保留膀胱頸或甚至包括位于前列腺近端的部分后尿道,或保留前列腺尖部內的部分遠端尿道等方法以提高前列腺術后的控尿能力。
隨著對前列腺周圍靜脈叢解剖的進一步認識,尤其是對前列腺尖部尿道周圍靜脈叢解剖游離能力的提高,能很好游離出前列腺尖部,而不破壞遠端尿道壁的結構,前列腺術后控尿率可高達83%,同時保留血管神經束的術式也有助于術后的控尿。
——前列腺術后尿失禁的危險因素
良性前列腺增生行TURP術后尿失禁的危險因素有:術前膀胱的功能狀況(如逼尿肌不穩定等)、患者的年齡、術者的經驗及技術等。患者的年齡越大,術后發生尿失禁的危險性也越大,這主要是老年患者的外括約肌萎縮及神經支配功能下降的原因。
也有學者研究認為,年齡不是術后尿失禁的危險因素。前列腺癌行治療性前列腺切除術后尿失禁的危險因素有:患者的年齡、疾病的分期、術者的經驗、術前的控尿情況、治療術前是否行放療或TURP術等。如果患者術前作過放療,那么治療術后發生尿失禁的危險性就非常高,Tefilli等報道一組患者放療后治療,術后發生尿失禁的比例為57%~64%。因此有學者建議,這種放療后的補救性前列腺癌治療術應考慮尿流改道術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