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類風濕性關節炎
時間:2012-06-29 14:12來源:求醫網
類風濕性關節炎(RA)簡稱類風濕,是以慢性、對稱性、多滑膜關節炎和關節外病變(皮下結節、心包炎、胸膜炎、肺炎、周圍神經炎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因未明的,尚無特異性診斷指標的自身免疫炎性疾病。其突出的臨床表現為反復發作的對稱性的多發性小關節炎,以手、腕、足等關節最常受累;早期呈現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晚期關節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強硬和畸形,并有骨和骨骼肌萎縮,是一種致殘率較高的疾病。從病理改變的角度來看,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主要累及關節滑膜(以后可波及到關節軟骨、骨組織、關節韌帶和肌腱) ,其次為漿膜、心、肺及眼等結締組織的廣泛性炎癥性疾病。所以,病人除了有以上關節炎的表現外,還可有其他全身性表現,如發熱、疲乏無力、體重減輕、皮下結節、心包炎、胸膜炎、周圍神經病變、眼病變、動脈炎等。由此可知,所謂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并非只是關節發生了炎癥病變,而是全身性的廣泛性病變。
類風濕的提法意在區別于風濕。在19世紀中葉之前,人們對關節炎的認識很模糊,多稱之為 “風濕”。隨著人們對它的觀察越來越仔細,發現大部分風濕表現為多發性對稱性大關節炎,關節的炎癥不是固定于某一關節,而是能從一個關節向另一個轉移(游走性)。且這些關節炎較易治療,**后關節功能完全恢復,不遺留關節強硬和畸形。除此之外,往往對心臟損害很大。這些表現與前面所提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明顯不同,故將類風濕從風濕中分出。因兩者有相似之處,又有些明顯不同的地方——類似而又不是,故稱之為“類風濕性關節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