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中心醫院(漯河市第一人民醫院)是豫南地區規模較大的一所融醫療、教學、科研、預防為一體的綜合性醫院,創建于1916年,1998年晉升為“三... [ 詳細 ]
“超級細菌”會否蔓延?有啥危害?
時間:2012-11-05 10:17來源:求醫網
8月11日,英國優秀醫學期刊《柳葉刀》刊登的一份研究報告稱,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超級細菌(Super- bug)”,對當前所有臨床應用的抗生素都具有耐藥性。據不完全統計,這種新型“超級細菌”已使全球170人被感染,在英國至少造成5人死亡。由此,一場“超級細菌”的風波席卷全球。昨天,國內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透露,該所已啟動抗“超級細菌”的藥物研究。
“超級細菌”到底是啥模樣?它是否會全球蔓延,給人類帶來噩夢?本報記者昨天采訪了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抗生素研究所名譽所長、上海市細菌耐藥性監測網專家委員會主任汪復教授,請她從學術的角度為讀者詳細解讀“超級細菌”。
危害嚴重,病死率高
“‘超級細菌’的危害很嚴重。”作為我國細菌性感染臨床診治的優秀,汪復憂心忡忡地表示,“這意味著目前‘無藥可治’,讓我想到了抗生素發明前的時代。”1939年,白求恩大夫因為細菌感染而死,2年后,青霉素才開始在臨床應用。
所謂“超級細菌”,其實是一種叫做“NDM-1(新德里金屬蛋白酶-1)”的耐藥基因。它與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革蘭氏陰性菌結合后,成為可復制、傳播,超強耐藥性的“超級細菌”。
“‘超級細菌’耐藥譜廣泛,危害性體現在一是感染后病死率高,二是在一定范圍內、主要是醫院內傳播,很可能在某個重癥監護病房爆發流行,那是非常麻煩的事情。”汪教授介紹說,“在醫學上,并沒有‘超級細菌’的說法,‘超級細菌’就是泛指耐藥性細菌,對幾乎所有抗生素都有抵抗能力。”
“超級細菌”不陌生
耐藥性不是一個新問題,1941年青霉素臨床應用,1942年就發現了耐藥的葡萄球菌,“時至今日,葡萄球菌的適應性仍然很強。”耐藥性的嚴重性,在21世紀以后逐漸顯現,并受到各國重視,尤其是最近五六年,“2000年的時候,美國傳染病學會、感染控制學會發出呼吁,說明細菌耐藥性的嚴重性和危害性。”
在我們的身邊,“超級細菌”家族比比皆是,汪教授舉例說:“ES-KAPE”的6個字母,分別代表了腸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氏菌、鮑曼不動桿菌、綠膿桿菌和腸桿菌,這些細菌就具有超強耐藥性。
由汪復領銜參與的《2009年國內細菌耐藥性監測報告》顯示,我國的細菌耐藥情況不容樂觀。革蘭氏陰性桿菌,其中包括銅綠假單胞菌、鮑曼不動桿菌等已成為院內感染的重要病原菌,曾在上世紀60年代被稱為“超級細菌”的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也很普遍。
細菌耐藥性無法避免
“細菌耐藥性無法避免,這是必然的現象和規律。”汪教授表示,以前的細菌可能只對一兩種藥有抗藥性,通過“細菌藥敏試驗”,總能找出幾種藥物來對付它。
細菌的種類千差萬別,不同細菌的耐藥性都是有強有弱。“當年紅霉素推出后,不到6個月,鏈球菌就產生了耐藥性,號稱超級抗菌素的萬古霉素于上世紀50年代發明,到了1997年,日本也有報道說產生了針對萬古霉素的耐藥細菌。”
近80年來,人類和細菌打著一場拉鋸戰,從青霉素到頭孢菌素再到碳青霉烯類,細菌的耐藥性也逐步增強,然而21世紀以來,抗生素新品的研發腳步緩慢,已跟不上細菌的變異步伐。
盡管有學者提出了一些試圖超越抗生素的辦法,如噬菌體殺菌、細菌素殺菌和益生菌等方法,但是,抗生素仍然是當前對抗細菌感染最有效的方法,“其他方法暫時只能作為輔助,我們**盡可能地合理使用抗生素,減少濫用,讓抗生素為健康服務的時間更長一些,降低抗藥性的出現速度。”
濫用抗生素加快變異
普通細菌怎么會成為泛耐藥細菌呢?汪教授通俗地舉了個例子說,細菌在不斷分裂繁殖的過程,就像工廠的大規模生產,產品成千上億,其中就會產生部分基因變異的“次品”。當病人長期使用抗生素后,殺死了敏感細菌,剩下的“次品”就成為耐藥細菌,然后再在體內繁殖,成為耐藥超強的細菌。濫用抗生素,就會加快耐藥細菌的產生,讓它們的耐藥性越來越強。
國外學者的研究表明,“超級細菌”形成的第一步就是基因變異后產生一種酶,這種酶可以使得藥物失去效力,第二步是將提升抗藥性的基因片段轉入其他更具感染力的細菌體內。此次《柳葉刀》上發表“超級細菌”的文章價值,就是發現了一種泛耐藥的金屬酶。
汪教授認為,醫院是最容易產生“超級細菌”的地方,尤其是重癥監護室內,因為那里的抗生素使用的頻率和力度都很大,而且容易在病房內傳播。因此,醫院做好消毒隔離工作,病人家屬自覺配合探訪規定顯得尤其重要。病人在痊愈出院后,也不代表就處于無菌狀態,有研究表明,最長的病人可以帶菌4年。
無藥可治但可防可控
專家認為,雖然“超級細菌”有可能傳入我國,但是傳播范圍有限,只要采取良好的監控和疾病控制程序可以阻止其傳播。汪教授介紹說,醫院的消毒隔離工作對于阻斷“超級細菌”的傳播尤為重要,“空氣、病房、醫療用具和吸氧管道等都要消毒,床鋪、床頭柜、門把手、地板也不能忽視,要特別注意醫生護士的手衛生,查過一個病人,就要用消毒水擦手建議是洗手,有條件的地方應對泛耐藥菌患者隔離。”另外,“超級細菌”欺軟怕硬,自身的免疫力就是抵抗“超級細菌”的一道防線。
據了解,由于臨床應用的所有抗生素都不起作用,目前有人就開始轉向上世紀50年代開發的老藥,如粘菌素、替加環素,汪教授表示:“但是這類老藥毒性較大,只能作為某些個案使用。當前我們掌握的數據不多,不清楚多少劑量才是安全的、合適的。臨床試驗也不多,無法推薦可靠的治療方案加以推廣。”
有專家樂觀地認為,人類肯定會找到對付“超級細菌”的新藥物,這只是時間問題。